一缕细丝为中国让出3亿亩土地
的经济作物之一;但一亩高产棉田在现代农业的科学管理前提下,最高也仅有600斤。
其次,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花费了大量的外汇进口粮食、棉花;即便如此,中国老百姓的吃穿问题仍然没有正真获得根本解决。
在全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即使在首都北京,每人每年也发2.5尺布票,基本上一家三口的布票凑一起,才够裁一条裤子。正因供应极度紧张,很多家庭多年都没有增添新衣服,甚至把大孩子穿过的衣服给小孩子穿。正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土地有限,是种粮食?还是种棉花?如果要满足全中国人的穿衣问题,那么很多人就要饿肚子了。
在中国,有明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在西方,有12世纪即出现的圈地养羊,经13到15世纪的缓慢发展,最终在英国演变为催生近代资本主义革命的圈地运动。
粮棉争地的矛盾,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也是新生政权所面临最具挑战性的国计民生大事之一。当时,棉布不仅是紧缺的民生物资,也是稳定市场的重要筹码。在没有化纤的日子里,棉布的确难以独力承受几亿人民穿衣之重。
归根到底,粮棉争地矛盾的最终解决,是靠化学纤维。所以,这一缕纤细的人造丝,不仅仅可以“丰衣”,我们今天的“足食”,它也要记上很大的一笔功劳。
化纤在20世纪初叶被发明之时,完全出于对蚕吐丝的模仿;当人们发现以石油等为原料的聚酯类高分子化合物所具有的粘性可拿来抽丝,人类就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放——千百年来支撑“衣食住行”四事之首的是“丝纺纱、纱纺布”的自然循环,它对以棉为主的天然纤维的依赖造成了长期困扰人类社会的粮棉争地矛盾。
还记得“的确良”、“涤卡”吗?的确良,原来是洋气的舶来品Dacron。最初在香港出现,人们根据广东话把它叫做“的确良”。因为它结实耐用,款式好看,家家户户都抢着买。
女孩很喜欢穿红裙子,男生很喜欢穿的确良。在那个时代,如果能收到一件的确良衣服,回头率那是相当高!这就是芳烃技术。
芳烃是化学工业的重要根基,大范围的使用在三大合成材料以及医药、国防、农药、建材等领域。对二甲苯是用量最大的芳烃品种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合成应用最为广泛的聚酯纤维的初始原料,通过聚酯切片、抽丝、纺织,再做成衣服或其他日用。
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科技还很落后,并没能力将原油加工成纤维,只能依靠每年少量的进口纤维用于加工,远远不能够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这才会发生连化肥袋子都被做成裤子的辛酸往事。
对二甲苯, 是用量最大的芳烃品种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合成应用最为广泛的聚酯纤维的初始原料,通过聚酯切片、抽丝、纺织,再做成衣服或其他日用。
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科技还很落后,并没能力将原油加工成纤维,只能依靠每年少量的进口纤维用于加工,远远不能够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
占全国合成纤维产量的1/3涤纶产量的1/2能给全国人民每人每年提供5米布料,添一套的确良新衣,极大地缓解了中国百姓穿衣难的问题。
2010年之前,全球只有美国和法国拥有生产芳烃的成套技术,技术壁垒非常高 。
2013年12月15日,海南炼化芳烃联合装置生产出一级对二甲苯产品。中国石化成为全世界第3家拥有整套芳烃生产专利技术的公司。
中国石化“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创新就是话语权!创新就是定价权!完整的创新背后所支撑的成套技术就是化工强国的底气!
目前,全国对二甲苯消费量生产的化学纤维相当于替代约3亿亩土地产出的棉花。芳烃成套技术有效解决了粮棉争地矛盾,保住了18亿亩耕地主要用来种粮食。除了新疆之外,全国很少能看到棉花田了。
现在,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涤纶、腈纶、锦纶等面料,都是由石油生产的合成纤维。纺织所使用的纤维中,化学纤维的比重接近3/4,天然纤维占比仅有1/4,而90%以上的化学纤维产品依赖于石油。
同时,石油也来到了我们的餐桌!石油用来制造化肥、杀虫剂、塑料薄膜等,在增加粮食产量方面也是功不可没的。很多食物的保鲜、染色、以及调味都有石油产品的参与,还有我们嚼的口香糖等,如果算上食品生产间接消耗的石油,那么人一生要“吃”掉551千克石油。一瓶500毫升的纯净水经过发现水源、开采、净化、装瓶、运输等环节,最后摆在你面前,一共需要消耗167毫升的石油。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方式,邮箱: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