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愿天下再无“脊”病
【故事】他从2001年起带头组建中国最早一批脊柱外科,推动脊柱疾病的治疗;2011年创立专注于脊柱疾病的基金会;为实现“解除患者疾苦,救死扶伤”的誓言,年均手术达800台以上,成为“单人脊柱手术量最多、手术并发症最低”的医生。近些年,基金会走遍中西部贫穷的地方,为6000多患者义诊,以医者仁心仁术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医者有仁心。“刘大大,您说话要算话,何时来理塘看我?我的病特别特别好了,能直立走了,真的好想您呀。”电话那头传来的是四川省理塘县中木乡乌依村泽仁拥忠的声音。回想起初见拥忠,刘海鹰说:“小姑娘头上扎着蝴蝶结、身穿连衣裙、脚踩一双红色小鞋,8岁的她一脸纯真的笑容,似乎和同龄孩子没什么区别,然而严重的脊柱畸形却一直折磨着她,当时身高只有105厘米。”由于家庭贫困,小拥忠的父母一度绝望,被迫放弃治疗。然而,在一众专家及爱心人士的帮助下,2016年9月,由刘海鹰主刀,为拥忠实施了脊柱矫形术。术后的拥忠挺起了脊梁,恢复良好。类似的动人故事,不只发生在拥忠身上。还有来自宁夏农民倪保福、青海藏族农民达娃吉、青海玉树的尼玛松毛……一个个鲜亮名字的背后,都有可感可叹的故事。刘海鹰说:“从学医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把做良医放在第一位。”正是这样的信念,激励着他为患者拼尽全力,让患者挺起“脊梁”,拥抱新生活。
医者有大爱。脊柱外科手术对医生的体力消耗极大,由于常年操劳,刘海鹰的身体健康情况并不理想。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亲自主刀手术。当有人问他,这么多贫困患者,你能救得过来吗?刘海鹰的回答简单而有力:“尽我所能,治一个、好一个。”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这是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作为医生,我们不希望让刚刚脱贫地区的患者因病返贫。”刘海鹰回忆,这些年,基金会的医学专家和志愿者,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深入祖国中西部贫穷的地方,足迹遍布青海、新疆、西藏等16个省市自治区、54个贫困县市,先后为6000余名偏远贫穷的地方的患者进行义诊与筛查;通过联办讲座、论坛、讲解手术等方式,对数千名基层医生进行针对性培训;治愈162位贫困脊柱疾病重症患者,使他们怀着感恩和对新生活的憧憬,从此开启不同的人生。一次次送医上门,一点点攻克难关,刘海鹰团队不仅妙手回春治顽疾,更将医者有大爱写在祖国大地。
医者有追求。脊柱是身体的“中流砥柱”,是力量的传导。青藏高原由于高海拔、寒冷低氧的特殊环境,导致包括脊柱疾患在内的一些疾病的发病率相对其它地区较高。人口还不到20万的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中度以上脊柱疾病患者就有260多人,其中还有一些未成年人。作为全国大骨节病病情非常严重的地区之一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因大骨节病导致的脊柱重症患者也有不少。因此,在青少年群体中筛查出早期的脊柱畸形患儿,从根本上减少重症脊柱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刘海鹰建议,“父母在早期一定要观察孩子在90度前屈的情况下,后背一竖和四横是否平行水平,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同时督促孩子多做体育运动,避免造成姿势型的侧弯。”近年来,党中央一直格外的重视地方病防治工作,习曾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国家卫健委等10部门专门印发地方病攻坚行动方案,仅2018年以来,国家财政就拨出专款3.1亿元用于医疗救护和科研,取得很明显的成效。“响应党中央号召,切实为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各族群众送温暖、办实事,力争成为国家对高原医疗帮扶的有益补充。”刘海鹰坦言:“我的愿景就是愿天下再无‘脊’病。”
医者,是促进人类健康共融的一座桥梁。汇聚更多爱和力量,就能帮助更多人拥抱更加出彩的人生。行万里路、遵循“治一个、好一个”的刘海鹰团队,正在用仁心、大爱、追求,书写高原脊柱健康新篇章。正如刘海鹰的期待,“愿天下再无‘脊’病”,健康中国一定行!(中国西藏网文/周晶 陈浩力 赵振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全部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标注明确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冬奥落下帷幕,各国运动员和媒体记者们纷纷踏上归途。半个多月的时间里,精彩纷呈的冬奥成为了大家共同的美好回忆,这些记忆也将通过不同的载体延续着冬奥的故事。[详细]
雪花隐去,圣火熄灭,北京冬奥完美落幕。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这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详细]
2022年2月20日,是火爆全网的“冰墩墩”正式上班的最后一天,第24届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举行,为期16天的盛世落下帷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