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青岛远洋捕捞业发展迅速 产量增幅居全国第一

发表时间: 2024-06-11 作者: 行业动态

  “十二五”过去了,“十三五”已经到来,在过去的五年中,青岛市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行各业青岛人的奋斗,这其中有着诸多的故事,有快乐、有焦虑、有兴奋、有期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待促使着我们坚定地向前,攻坚克难。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寻找各行各业的青岛人,请他们回顾“十二五”并展望“十三五”。

  驾驶远洋巨轮,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到达南极,把南极磷虾、非洲竹荚鱼捕回青岛。近几年,我市远洋捕捞业得到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昨天,我市顶级规模的青岛远洋捕捞有限公司董事长杜祥绪讲述了“十二五”期间,他所经历的远洋捕捞的发展故事。

  “2013年5月,我们是在青岛俊财远洋渔业有限公司和原青岛市远洋捕捞公司基础上新组建的公司。”杜祥绪和记者说,现在青岛远洋捕捞公司是继中国水产总公司、上海开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辽宁省远洋集团总公司三家上市央企后第四家也是私营企业中的唯一一家拥有大型拖网冷冻加工渔船的远洋渔业企业。

  “公司先期购买了一艘总吨位7765吨,总长120.7米、船宽19米、型深12.22米、主机功率5300KW的大型拖网加工船“明开”轮,日加工能力200吨,填补了山东省远洋渔业大型拖网加工船项目的空白。”杜祥绪和记者说,这艘船由德国制造,从英国购进,具备在南极捕捞磷虾和冰鱼的能力。“明开”号是我市唯一一艘具备到南极捕捞能力的远洋捕捞船,是亚洲最大远洋捕捞船。

  “我们在捕捞时,会放下周长达1440米的巨型捕捞网,由两个重达4.8吨的巨型钢铁支架把渔网撑开,形成一个宽120米、高60米的椭圆形网口,在海底进行拖网作业。”杜祥绪介绍说,捕捞网需要由8到10个人同时下网,下网后,由机械做相关操作。由于“明开”号具备极强的抗风能力,即使是海上10级大风,“明开”号也可以照常作业,而此时反而收获最大。

  巨型的捕捞网将南极磷虾捕捞上来后放入鱼槽,通过鱼槽进入加工车间,直接在流水线上进行分拣和加工。“完整的南极磷虾会在流水线上速冻后运入冷库,不完整的磷虾则会磨成虾粉后放入冷库,还有一部分会制作成日本和韩国市场需要的海钓用鱼饵。”杜祥绪和记者说,“明开”号之所以是亚洲最大的远洋捕捞船,是因为其具备拖网加工能力。“日捕捞量最高可达到300吨,加工量可达到200吨。”杜祥绪介绍说,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捕捞和加工环节全部在船上完成,等到返回青岛时,运下船的就是成品。

  除了捕捞磷虾,南极冰鱼和鲐鲅鱼也是远航捕捞的产品。“我们一个航次会不断地捕捞,捕捞到少数后会一部分直接用运输船把加工好的产品运到港口销售到欧美地区。”杜祥绪和记者说,预计一年的总捕捞量要达到2.6万吨,一年的毛利润在2亿元人民币左右。

  2015年8月6日,青岛远洋捕捞公司收到农业部和商务部的批复,将再增加四条专业远洋捕捞渔船。

  除南极磷虾外,竹荚鱼主要分布在海域和东南太平洋。渔场全年可捕,旺季在每年的10月至次年5月。连续两年,竹荚鱼平均日产超过100吨,产量很稳定。杜祥绪介绍说,东南太平洋是世界主要渔场之一,分布在东南太平洋的秘鲁和智利沿海,西至新西兰以东广阔海域。

  在南极作业的“明开”轮去年结束南极作业后,直接开赴竹荚鱼渔场,6月下旬顺利到达,开始入渔手续。7月下旬,开始在纳竹荚鱼渔场作业。明开轮在作业到12月底,预计捕捞和加工竹荚鱼和其他鱼类8000吨,出售的收益人民币5000万元。

  “2016年,五条远洋渔船将全部参与南极磷虾捕捞作业。今年1至7月份从事磷虾生产,每条船捕捞量预计在2.6万吨,8至12月份转赴从事竹荚鱼作业,五条船拥有7万吨的配额。所以总体预计,2016年的综合捕捞量在20万吨,预计销售额为7到8亿元。”杜祥绪和记者说,下一步,还将在即墨蓝色硅谷建立南极磷虾研发中心,专门用于提高南极磷虾附加值,将会极大地有利于形成南极磷虾规模化产业化效应,打造成全国唯一的南极磷虾捕捞、加工、销售产业链。

  昨天,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十二五”期间,青岛市围绕“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的战略举措,以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前提,全力发展生态渔业、循环渔业、低碳渔业,着力加快渔业转方式、调结构,逐步建立起了以水产养殖业、渔业增殖业、水产种苗业、水产加工业和海洋捕捞业“五大产业”为主体的现代渔业体系,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成效显著。2015年预计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480亿元,水产品总产量109.1万吨,水产品产值141亿元,全市渔业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2012年以来,我市将发展远洋渔业作为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促进蓝色经济发展的突出战略举措,全市远洋渔业发展规模、管理上的水准和总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期间累计争取国家建船补贴3.16亿元,市级财政专项资金3760万元,远洋渔业企业由“十一五”末的1家(10艘渔船)发展到现在的27家,批建远洋渔船133艘,其中正在作业91艘,总功率11.1万千瓦,总吨位7.3万吨,平均功率1222千瓦,平均吨位801吨。2015年,预计完成远洋捕捞产量14万吨、产值15亿元,分别为“十一五”末的46倍和12倍多。我市远洋渔船平均功率、平均吨位、远洋渔业产量增幅皆居全国第一,总产量位居全国各城市第四,计划单列市第一。

  “十二五”期间,我市增殖放流累计争取各级财政资金1.27亿元,放流水产苗种58亿单位;截至2015年底,全市海洋牧场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8亿元,投放人工鱼礁礁体150万空方,建成王哥庄海域、斋堂岛海域等7处增殖型海洋牧场和崂山湾公益型海洋牧场。其中崂山湾公益型海洋牧场于去年8月建成,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一处公益型海洋牧场。通过海洋牧场建设,结合增殖放流,青岛近海的渔业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效果改善,主要经济渔业品种及珍稀濒危水生动物等渔业资源得到一定效果恢复和保护,实现了集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海上娱乐及海水增养殖发展于一体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十二五”期间,我市建成国家级水产良种场8处,省级水产原良种场31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处,水产良种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突出;建设了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渔业示范园区,截至目前全市60%池塘完成标准化改造,总面积达到7万余亩,建成工厂化养殖车间110万平方米,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500余个,2015年预计水产品总产量110万吨;稳定发展水产加工,积极推动城阳区、黄岛区水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全市发展水产品加工公司240多家,其中100余家企业获得HACCP认证和欧盟认证,成为国内获此类认证最多的城市。

  “十二五”期间,着力建立健全各项监管制度,加速推进标准化进程,创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125处,建成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111处,获国家“三品一标”认证水产品130余个,组织抽检养殖水产品和水产苗种3937批次,水产品质量安全综合合格率从始至终保持98%以上,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一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明确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