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服装的这些奇怪事儿
服装在实际穿着时,衣服的正面会因沾上汗液在日光的作用下导致褪色,此现状说明产品的耐光汗色牢度比较差。
耐光汗色牢度差的产品大部分为经反应性染料染色加工,颜色为藏青色、橄榄绿、灰色等暗色系的面料,变色后出现泛黄、泛红等变浅的色差。出现变色的部位主要为:T恤衫等上衣集中在胸前、肩部、领子等正面部位,裤子集中在裤腿膝盖以上的正面部位。
此外,因光汗色牢度引起褪色的面料或服装多以棉、麻、再生纤维素纤维、桑蚕丝为主,因为这些材质的纤维常常采取反应性染料染色。反应性染料结构中的母体、活性基、连接基的性能决定了光汗褪色机理,例如金属蓝色络合反应性染料在汗液和日光的作用下发生光还原反应后,生成失去了金属铜离子的异构体,就显现为红色。这就是有些耐光汗色牢度差的服装在褪色后有泛红现象的原因。
这属于干擦色牢度劣于湿擦色牢度的现象。通常情况下,同一纺织品的耐干摩擦牢度要优于其耐湿摩擦牢度,原因主要在于一些水溶性染料或与水分子有一定亲和力的染料与纤维化学键合能会由于水的存在而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而有利于染料分子的脱离和转移。
干擦色牢度劣于湿擦色牢度,根本原因多为面料表面光滑度较差,摩擦时摩擦布与织物表面的接触程度和摩擦力过大。湿擦虽然有染料容易转移的影响,但湿擦时摩擦系数会降低也有正面的影响。
干态摩擦与纺织品表面染料的固着程度、染料浓度、颗粒大小以及对摩擦物体表面的粘附能力有关。以深色外套来说,如果本身的干擦色牢度较差,外套和背包的表面又都不太光滑,两者反复摩擦后,背包就很容易被染色。
这是因为印花后的面料可能还残留未固着的染料或水解染料,反应性染料具有水性,水洗后晾干过程中会随着水的运动而发生泳移,在织物表明产生染料堆积,由此产生印痕。
一般白底印花,花色又是深色的面料有可能会出现印痕。而如果印花面料的花色和底色相近,即使出现“印痕”也可能因底色的掩盖而看不出来。
毛织物异味产生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羊毛原料洗毛工序,一是后续加工的后整理工序。洗毛工序不精致,没有把原来羊毛的膻味或者天然油脂洗净,会在以后的服装中产生异味;后续工艺流程中所使用的油剂、洗涤剂、柔软剂等助剂,在毛织物中的残留超标也会使毛织物产生异味。
单纯由后整理工序的油剂、洗涤剂、柔软剂等助剂产生的异味,多数情况下洗涤后异味会减轻。而如果羊毛原料洗毛工序有问题,有极大几率会出现入水就有异味。这是由于没有洗净的物质会深藏在织物内部,入水后随着流出而使气味明显,后整理的助剂虽然也会进入织物内部,但后整理是在做成织物后进行的。因此,入水发现异味的服装多数为原料洗毛工序存在问题。
袜子在穿着后,假如发现与之接触的鞋垫和脚掌沾有明显的绒毛小团,而袜子又不含兔毛等易掉毛成分,可以排除是因材质引起的问题。而有可能是纱线毛羽伸出长度过长,说明纱线;虽然袜子不考核纱线毛羽,但纱线毛羽是衡量纱线质量优劣的一个主要的因素。根据标准FZ/T01086-2000《纺织品纱线;投影计数法》的条款,在产品质量标准没有规定的情况下,棉纱线;以聚酯纤维为主要成分的光滑面料为什么有严重的勾丝现象?
织物勾丝主要是由于纤维或纱线滑移浮动引起的,这与织物结构相关。对于组分相同的织物,机织物勾丝测试结果明显优于针织物,而提花、网眼和毛圈等结构的针织物,比普通针织物更容易产生勾丝。
但一些服装的结构风格也决定了其抗勾丝性能差,比如织纹粗大、表面凹凸明显,这种结构使纤维或纱线很容易滑移浮动,易勾丝是难免的。而聚酯纤维的断裂和曲磨强度较大,形成勾丝后不容易从织物表面脱落,这种材质的面料也更加容易产生勾丝。《消费指南》2015年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