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0 年前灭绝猛犸象的肉肉来了!“人造肉”为何这么生猛?
当地时间3月28日,荷兰阿姆斯特丹,尼莫科学博物馆展出了一个使用猛犸象基因序列制成的肉丸。 图源尼莫科学博物馆
沉寂一段时间的“人造肉”又曝出大消息:澳大利亚养殖肉制造公司Vow宣布成功根据已经灭绝的猛犸象DNA制造出猛犸象肉丸。
猛犸的生活年代主要在约1万1千年前,源于非洲,早更新世时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的北部地区,能适应草原,森林,冻原雪原等环境,少数种类如真猛犸披有长毛,有一层厚脂肪可隔寒,夏季以草类和豆类为食,冬季以灌木、树皮为食,以群居为主。
猛犸象也叫长毛象,它其实是一类象的总称。最大是草原猛犸象,光象牙就长达4.9米,肩高4.5米,重达十几吨,但它们灭绝于37万年前,与智人没有交集。
哥伦比亚猛犸象,较大雄性个体肩高4.0米,体重9吨,象牙可长达4.25米,主要分布于北美洲。
真猛犸象,较大雄性个体肩高4.0米,重达8吨,象牙可长达4.25米,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
因为气候的变化,以及人类的捕杀,在1万多年以前,猛犸象走向了灭绝。根据考古信息,最后一批猛犸象可能于公元前1670年左右灭绝。
不过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造成猛犸这种动物灭绝更可能的罪魁祸首是快速的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最终消灭了这些生物的食物供应。
17100年前,一头雄性猛犸象在阿拉斯加行走。图源阿拉斯加大学北方博物馆/James Havens
据英国《卫报》(the Guardian)报道,从事养殖肉研发和生产的食品公司Vow使用来自灭绝已有5000多年的猛犸象肌红蛋白的DNA序列,在实验室里成功复刻出了猛犸象的肌肉蛋白,并做成了一颗“巨大的肉丸”。根据该公司首席科学官詹姆斯·瑞安的说法,肉丸闻起来“有点像鳄鱼肉”。
据悉,Vow公司与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工程研究所的沃尔维唐教授(Ernst Wolvetang)合作完成了猛犸象肉的研发。
研发者称,肌红蛋白是赋予肉类风味的关键。研发团队在提取了猛犸象肌红蛋白的DNA序列后,使用非洲象DNA填补了少数空白,并将该基因序列放置在绵羊的肌肉细胞中,在实验室里培养出了400克的猛犸肉。3月28日,这颗“巨大的肉丸”已在荷兰的尼莫(NEMO)博物馆揭幕并展出。
这次造出的猛犸肉的确是一个爆炸性的大新闻,但“人造肉”不是。自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全球肆虐,“人造肉”获得了更多的关注。而后,随着众多追随者趋之若鹜,众多“人造肉”公司纷纷“闻鸡起舞”。
“人造肉”的概念并非现在才有。第一个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德国作家拉斯维兹。1897年他在小说《双星记》中提到,“合成肉”是火星人吃的一种食物,也是他们引入地球的合成食品之一。
更进一步的概念则是英国政治家、原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的。他曾说:“再过50年,我们就不用再做‘为了吃个鸡胸、鸡翅就把整只鸡养起来’这种荒唐事了。我们大家可以在合适的媒介里分别培养它们。”
30年代后期,美国化学家波耶受汽车制造商福特雇用,专门研究汽车座垫套皮革的代用品。他在研究中发现,榨油和制造人造黄油后的大豆残渣中,蛋白质含量丰富,并可缠绕成股。波耶从中受到启发,想用这类物质制造清淡而又易消化的 “肉类”。但当时限于已担负的科研任务,他不能用更多的精力从事该项研究。
直到1953年,波耶才获得“人造肉”的发明专利。他发明的方法是,把大豆残渣制成细粉,与粘合液混合,直至混合物变成粘胶状,然后象制造尼龙丝一样用喷丝器喷出,经酸和盐类淋洗,使丝凝固,再与调味剂混合,并缠绕成股,这种“人造肉”可切片、切丁、绞碎。
60年代,美国市场正式销售“人造咸猪肉”,因为这种大豆蛋白肉不含胆固醇,很多人认为这种“人造肉”比真肉更健康。
通过细胞培养获得“人造肉”的问世比丘吉尔当年的预言迟了些。第一个“能吃”的这类“人造肉”出现在2000年,美国杜鲁大学支持的生物科学研究联合体用金鱼细胞培养出了人造鱼肉。2001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皮肤病专家韦特霍夫、内科医生艾伦和商人库顿宣布申请了制造”人造肉”的国际专利。他们的专利包括在肌肉细胞里加入胶原蛋白,然后把它们泡在营养液里, 诱导它们分裂增殖。
2008年,荷兰政府出资400万美元资助”人造肉”实验。同年,世界最重要的动物权益保护组织动物伦理联合会 (PETA) 拿出100万美元,用于奖励2012年第一个“成功”把人造鸡肉投入市场的公司。“成功”的标准为:一是合成出味道和口感与常规鸡肉无差别的人造鸡肉;二是被批准生产的人造鸡肉成功地在美国10个以上的州进行商业化销售,其价格与常规鸡肉相当。
2013年,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生物工程学家马克•波斯特创造出有史以来第一块人造牛排。当时他认为,在 10年之内人造牛肉除了和自然牛肉一样美味之外,在别的方面也将优于自然牛肉,从而解决当今牛肉生产面临的环境和动物保护问题。波斯特也希望有一天,“人造肉”能够变得更健康,并且通过添加更多不饱和脂肪以及各种营养素等实现“人造肉”的多样化。
2013年8月5日,在伦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世界上第一个人造牛肉汉堡被制作完成。该汉堡使用的人造肉产品是由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Maastricht University)的一组科学家团队培育,成本为32.5万美元。图源Wikipedia
这些年来,不管是在科学界、动物保护组织还是环境科学领域,”人造肉”都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譬如动物伦理联合会就认为,如果”人造肉”全方面代替天然肉,就会有很多动物避免在糟糕的环境中成长,避免被屠宰的命运。
从理论而言,从一头猪身上提取的肌肉干细胞可以培养出好几吨猪肉,且提取干细胞的手术对猪造成的痛苦很小。
很多人认为,长期以来屠宰牲畜的场面让很多人不安,但人类对肉食的需求又是必须的,如果用”人造肉”代替天然肉,这样的一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从环境保护主义者的角度看,”人造肉”代替天然肉也有很大好处。牲畜的粪便会污染土地和水源,它们放的屁中含有大量的甲烷,而甲烷的温室效应要比二氧化碳高25倍。
过度发展畜牧业还对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比如山羊会把草根挖出来吃掉,对草场的破坏很大。动物废弃物的被丢弃,也造成了大量的污染。据统计,美国的牲畜屠宰业每年会抛下14亿吨的垃圾。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当前全球陆地面积有30%都被用于养殖业 (包括牧场和饲料田) 。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中,有18%来自养殖业,其中生产1千克牛肉相当于排放36.4千克二氧化碳,生产1千克猪肉至少排放3.3千克二氧化碳。而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到2050年,肉类消费量将从2007年的2.84亿吨上涨到2050年的6亿吨,这无疑将对环境能够造成很大的压力。
另外根据联合粮农组织的计算结果,畜牧业生产的耗费也需要予以关注。比如生产1千克牛肉需要10千克谷物,生产1千克猪肉需要4-5.5千克谷物,生产1千克的鸡、鸭肉,需要2.1-3千克的谷物。
尤其是牛肉生产不容忽视,因为牛肉生产占地是猪肉、鸡肉生产占地的29倍,其耗水量要多11倍。总体衡量,生产同等数量的牛肉,要比生产猪肉多排放11-15倍的温室气体。
“人造肉”在理论上不会造成现在畜牧业导致的一些问题。“人造肉”没有排泄物,不产生毛、皮、角、骨之类不能吃的东西,立体化生产占用的土地也很少。
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之后发现,”人造肉”可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因为”人造肉”将比传统畜牧业减少35%到60%的能耗、少占用98%的土地和少产生80%以上的温室气体。
同时,“人造肉”也可能比天然肉更健康。因为”人造肉”的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可以人为地控制肉中的营养的东西,在生产的过程中可用健康的ω-3脂肪酸来代替易导致高胆固醇的ω-6脂肪酸。
例如,鱼类的干细胞可拿来生产ω-3多不饱和肪脂酸,再将这种物质和实验室里培养出的猪肉相结合, 可以生产出既有肥肉味道,又不会造成高血脂和冠状动脉硬化的猪肉。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轻工与食品学院郑建仙等一些国内的食品专家也认为,“人造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因为“人造肉”可从根本上杜绝疯牛病及口蹄疫等病毒感染,又可保证营养,同时减少饲养业带来的污染。
“人造肉”还可能解决人类遇到的更为重大的挑战,如人口增长、粮价上涨等引起的食物短缺问题。
联合国也对这项技术产生了兴趣,根据预测,世界人口将在未来的40年内增加到90亿,届时生活资料将不能够满足所有人需求。更高效地为人类生产食物必须提上行动日程。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造肉”开始被慢慢的变多地关注,投身“人造肉”的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和公司也慢慢变得多。
目前,全世界各地有 100 多家公司正在开发各种人造肉产品,其中许多是像 Vow 这样的初创公司。专家这样认为,如果这项技术被广泛采用,未来将大幅度减少全球肉类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因为技术和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的问题,现在我们绝大多数人还无法享受到通过动物干细胞制造出的”人造肉”,但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也许要不了多长时间,普通人就吃到各种各样的通过动物细胞培养出来的“人造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