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2】山西省人民政府
郝经(1223—1275年),元初名儒。字伯常,本籍泽州陵川(今山西陵川),生于许州临颖城皋镇(今河南许昌)。幼遭金末兵乱。金亡后迁居河北,家贫好学,被守帅张柔、贾辅延为来宾,教育诸子,得读两家藏书。曾从学赵复,研习程朱之学。蒙哥汗三年(1253)初,对忽必列言治国安民之道,深得欣赏,留在王府。九年,随忽必烈攻鄂州,建议与贾似道议和,北返争夺汗位。中统元年(1260)以翰林侍读学士充当国信使,奉诏使宋,被奸相贾似道拘于线),忽必列再次发兵攻宋,郝被释。回归途中患病,至大都不久逝世。作为政治家,郝经对立“华夷之辨”,推重四海一家,建议全国一统;作为思维家,郝经推重理学,期望在蒙古人汉化进程中,以儒家思维来影响他们,使国家逐步走向大治;作为学者文人,通字画,著作颇丰,收于《陵川集》中。
郝经郝经(1222—1275),字伯常,鼻祖郝仪由太原迁至潞州(今长治市),八世祖郝祚又迁至泽州(今晋城市)陵川。郝经的先人自八世祖以下皆同居,业儒、匮徒不仕,教授乡里,为一郡望族。郝经的祖父郝天挺以教育有方出名。郝经出生于金末浊世。金正大八年(1231),随爸爸妈妈避难于河南鲁山。次年,蒙古兵锋南下,郝经又随爸爸妈妈北渡,迁徙顺天(今北京)。其父亲首要靠教授生徒牵强保持一家六口人的日子。其时郝经已12 岁,“始知学”,开端就读于铁佛寺僧张仲安之南堂,凡五年。他“以兴复文雅,道济全国为己任。读书则专治六经,悉心伊洛之学,涉猎诸史子集”。因为郝经以其学识品德逐步拔尖,乃马线)今后,他先后被蒙古元帅贾辅和张柔延聘,在他们家中设馆教学。张柔家中赋有藏书,郝经尽得观览,视野愈加开阔,学识上也有了极大出息。在贾、张二世侯家做教师期间,郝经结识了金朝遗老元好问和理学大师赵复。元好问遂相与论作诗作文法。郝经欣赏元好问的学识和为人,称其为“一代宗匠”,并执弟子礼。郝经屡次参见赵复,与他交游论道。赵复非常欣赏郝经,称“江左为学读书如伯常者甚多,然似吾伯常挺然一气立于六合之间者,盖亦鲜矣”。[2]
元宪宗二年(1252),忽必烈开府于金莲川。郝饱尝推荐,忽必烈遣使两次召见,后随使奉诏北上。六年(1256)正月,见忽必烈于沙陀,忽必烈向郝经问以经国安民之道和帝王当行之事,郝经“征引二帝三王治道以对,且告以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之义”,忽必烈“喜溢不倦”。 “自后连日引对论事,甚器重之,且命条奏引欲言者”。郝经上《立国规划》三十余条。忽必烈又问“当今急务”,郝经“举全国蠹民害政之尤者十一条上之,一针见血”,忽必烈“皆以为善”。郝经的建议,有些虽不能当即实施,但后来元朝树立后,“凡更张准则”,采用郝经建议“约十六七”。自从灭金今后,蒙古军就开端南下,力求赶快并吞南宋。郝经对此持否定态度。他向忽必烈叙述“古之一全国者,以德不以力”的前史经验,一起经过对蒙宋两边状况的剖析,以为蒙古国是“诸侯窥伺于内,小民凄凉于下”,而南宋其时则是“君臣辑睦,政事修明,无衅可乘”(《元史·郝经传》)。因此建议不要当即伐宋,应把首要精力放在清除弊政,遵用汉法,选贤用能,创法立制,减轻赋税,屯田垦殖,稳固内部,使“全国一新”。 宪宗八年(1258),当蒙哥汗命忽必烈分兵征鄂,大举南侵之时,郝经一再向忽必烈致论,亟言不妥南下。忽必烈先是以现已和蒙哥汗约好联合攻宋,不能间断为辞,否定了郝经的建议。但当蒙哥汗死于合川垂钓山,阿里不哥图谋篡位,要挟到忽必烈汗位继承权的时间,忽必烈开端采用郝经的建议。适值南宋奸雄贾似道派间使称臣纳币请和,忽必烈遂出师北上,归定大事。此间郝经被任命为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宣抚副使。
元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在开平即汗位,授郝经为翰林院侍读学士,令其出使南宋议和。郝经一行,以何源、刘仁节为副使,高翿为参议,苟宗道为书佐,随团成员还有马德磷、孔晋等数十人。郝经此行,引起了大蒙古国内部一些汉人世侯的吃醋,平章王文统暗里指派将军李璮侵扰宋境,妄图假南宋之手损坏订定合同。南宋奸相贾似道也对郝经一行的到来极度惊惧。惧怕曩昔冒功鄂州(今湖北武汉)却敌的劣迹暴露,竭力对立郝经进入宋境。[3] 郝经原计划经涟州入宋,但李璮劝他们回来,理由是他告行派往南宋通报的两人已为宋楚州安慰所杀。郝经不为所动,转道宿州五河风餐露宿,拖延近五个月,方于当年秋末进入宋境。但是一入宋境,贾似道便密令淮东制置司以李璮发兵犯境为托言,把郝经一行拘禁于真州(今江苏仪征),从此身陷囹圄长达十六年之久。在此期间,郝经曾屡次上书南宋君臣,但在贾似道的阻挠下,全部尽力均付之东流。为了策反郝经,贾似道谎报元廷兵乱,几回派人诱降,均遭郝经痛斥。又派人假扮匪徒夜闯囚所威胁、隔绝日子供给等,也未能不坚定郝经的毅力。
至元十一年(1274)六月,忽必烈命丞相伯颜率兵伐南宋,又命礼部尚书中都海牙及郝经之弟行枢密陪都事郝庸入宋,质问信使无故被拘一事。南宋朝廷哑口无言,再加元军所向无敌,不得不派总管段佑以礼送郝经一行北归。元世祖忽必烈也派枢密院官及内臣近侍远道迎候。[1] 十二年(1275)夏,郝经一行回到了离别十六年的大都,忽必烈赐宴于廷,恩赐有加,并向郝经咨以政事。是年秋,病卒。谥文忠。[4]
著《续后汉书》、《春秋别传》、《周易别传》、《太极演》、《原古录》、《玉衡真观》、《通鉴书法》、《注三子》、《一王雅》、《行人志》、《陵川集》等专著数百卷。版刻存世的有《续后汉书》与《陵川集》。《续后汉书》,元延祜年间印行,明收入《永乐大典》,清收入《四库全书》。其时,乾隆皇帝《御题郝经(续后汉书诗四首》,歌曰:“身充信使被拘留,两国恰逢建计投;愿附鲁连未遂志,空言思托著书酬。”……后来,商务印书馆1937年在上海铅印出书,上、中、下三大册,书名顶头加有“国学根本丛书”的标志。随之,1958年商务印书馆北京第2次版印,中华书局1988年北京第三次版印,台湾商务印书馆出有“台北版”书名《郝氏续后汉书》。《陵川集》录入郝经诗作423题,670余首;赋15篇;论说、辩解、书、传、铭、序、记、碑志、祭文、宏辞、表奏等各种散文190余篇。元延祜年间印行后,至明代流散民间。幸遇泽州沁水县的李淑渊在鄂州(今湖北武昌)当官,偶见几本《陵川集》,认“公郝经乡前贤也,景慕之尤深,求其集逾二十年始得全帙”。于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印行面世。[5]
辛亥(1251)年春,29岁的郝经在顺天府(今河北保定市)贾副元帅家就教,一位陵川道士,赴燕都上香朝拜,过保守时,向郝经泣诉了家园大众深受蒙古官僚压榨而颠沛流离的凄惨现象。当郝经听了家园道士的苦诉,不光是泪水淌流,又火冒三尺,愤笔写下了《河东罪言》,冒着意外的危险,上书给蒙古统治集团,出其不意的是,忽必烈没有责罪郝经,反而召纳郝经于王府。他深感这份“民书”血淋淋的重量,“民失,江山倒”! 1260年3月,忽必烈登帝位,当即颁布政令,清除了蒙古诸王直接向种田人纳税的权力,非常大程度上减轻了北方人的担负。
郝经出使宋朝,被贾似道幽禁在真州。这一囚便是整整十六年,其间,元廷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死是活。郝经被拘几年后,在1274年从宋人供食的活大雁中挑出一只强健能飞的,系蜡书于雁足,放飞大雁。“中统十五年”实为“圣元五年”,郝经被拘于宋,不知元朝改元的事,所以他依此推之为“中统十五年”。汉武帝时,汉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受命出使匈奴,被扣押于北海(今贝加尔湖)。匈奴人对苏武威胁利诱,招数使尽,但这个汉朝忠臣手持汉朝符节,誓死不屈。一直到汉昭帝继位,派人与匈奴和亲,并索还汉使苏武。匈奴人理亏,谎报苏武早已病死,汉使得密报,知道苏武仍在世,就谎报大汉皇帝在上林苑射雁,其间一只大雁足系苏武亲笔所写帛书,批注他自己仍在北方沼地中被困。这一招管用,笃信“怪力乱神”的匈奴人错愕,忙派人找到苏武,把他送还汉朝。文史的力气真大,郝经据此表演“真人秀”,把昔日汉使所编的“故事”演绎成线]
毕沅 :”经为人,尚时令,为学务有用。“(《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三》)[7] 刘秉忠:”经之为人,尚时令,为学思致用。“(《畿辅通志·卷一百三》)[8]
修改 《元史·卷一百五十七· 列传第四十四》有传。《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三》、《畿辅通志·卷一百三》均有业绩记载。
修改 《人民日报》1983年11月7日5版宣布题为《我国蒙古史学会学术讨论简介》的文章作了如下评述:在宋元战役初期,蒙古国建议战役的最大的意图是掠取财富,满意经济上的贪欲,到忽必烈时,宋元战役的性质已发生了改变。郝经较早地提出了“汉法”建议迁都燕京,与南宋议和,偃兵息民等,均为忽必烈所承受。他屡次命令禁暴行,使蒙古军根本上中止了掳掠与滥杀。忽必烈能适应前史趋势,总算一致了我国。[5]
郝经对立“华夷之辨”,而推重“四海一家”的思维,建议全国一统,完毕自唐朝末年以来的割裂状况,但又对立不同族群之间的等级观念。郝经又建议凡事不用尽都师法古人,提出“不用求人之法以为法”,以为“三国六朝无名家,以先秦二汉为法而不敢自为也;五季及今无名家,以唐宋为法而不敢自为也”,着重文人写文章时应当“皆自我作”。表现了激烈的常识文子思维自在和立异的认识。他的《内游》《养说》二篇发挥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观点,着重主体精力的自我涵养,提出“圣之所以为圣,贤之所以为贤,大之所以为大,皆养之使然也”(《养说》)。从而关于文章写作,他也着重“皆自我作”,“不用求人之法以为法”、以为“三国六朝无名家,以先秦二汉为法而不敢自为也;五季及今无名家,以唐宋为法而不敢自为也”(《答友人论文法书》)。这儿表现出激烈的自傲和立异认识。
郝氏注重书法艺术创作主体内涵涵养的锻炼,且将充分学养的规模限制在理学思维之内。在谈到书法学习的目标和进程时,他提出了彻底理学化的次序。他以为:“今之为书也,必先熟读六经,知 ‘道’之所 在。尚友论世学古之人,其学识,其志节,其行义,其功烈,有诸其间矣。而后为秦篆汉隶,玩味大篆及古文,以求皇颉原意,立笔创法,脱去凡俗,然后熟临二王正书……以正为奇,以奇为正,收支二王之间,复汉隶秦篆皇颉之初,书法始备也。”(《移诸生论书法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