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民国史上的广东籍国军十大名将他们各自的结局如何

发表时间: 2024-08-18 作者: 国内案例

  广东是近代革命的发源地,北伐战争就是从广东开始的,黄埔军校也是在广东。在民国历史上,广东也涌现出众多的名将,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广东十大名将,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薛岳是广东韶关客家人,1916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后回到广东,曾担任孙中山大总统警卫团第一营营长。此后薛岳参加了国内的军阀混战和围剿红军的战斗,红军长征走了两万五千里,薛岳追了两万里。

  1937年抗日战争全方面爆发后,薛岳投身抗日战场,也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薛岳先后担任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第一兵团总司令、第九战区总司令等职,参加了淞沪会战、兰封会战、四次长沙会战等大会战,尤其是长沙会战,薛岳指挥部队取得了前三次会战的胜利。是抗日战争时期,战绩最显耀的将军之一。

  抗战胜利后,薛岳参加了内战,不过他被我华东野战军打的节节败退,最后被蒋介石免职担了个闲职。1949年国民党败退海南岛后,蒋介石又起用他为海南防卫总司令,统一指挥海南岛的国军。不过大势已去,薛岳还是败了。

  到台湾后,薛岳基本上没有担任过什么重要的职务,不过倒是被升任陆军一级上将。晚年还曾因为住房问题被人告上法庭,1998年在台湾逝世,享年103岁。

  张发奎是广东始兴县人,他长期在粤军当兵,1922年他出任大本营警卫团第三营营长,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张发奎担任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1927年1月升任第四军军长,不久又兼任第十一军军长。当年6月又升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当时的很多员都在第二方面军任职。

  可以说张发奎的高光时刻就是在北伐战争时期,北伐战争之后张发奎在蒋桂之争中多次反复,手下也没有属于自身个人的部队。

  抗日战争时期,张发奎也立下了一定的功劳,他先后担任第八集团军兼右翼军总司令、第二兵团总司令兼第八集团军总司令、第四战区司令长官、第二方面军司令长官等职,相继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桂柳会战等大会战。

  抗战胜利后,张发奎在广州任职,他不承认中国领导的华南抗日游击队并计划清剿,1949年3月就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不久到了香港定居直到1980年在香港去世,终年85岁。

  余汉谋是广东肇庆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后被分配到皖军当兵,后回到粤军当兵,此后他一步一个脚印,到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时他已是第四军第十一师副师长,1928年升任第十一师师长,1931年升任第八路军第一军军长。

  1936年两广兵变被平息后,余汉谋被蒋介石任命为第四路军总司令兼广东绥靖主任,当即晋升为陆军上将。

  1937年抗日战争全方面爆发后,余汉谋相继担任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第七战区司令长官等职,他作为广东的最高长官却把广州丢失了,在抵抗日军的侵略上没有过大的功劳。

  抗战胜利后,余汉谋在1946年任衢州绥靖公署主任,授陆军二级上将。1948年5月,任陆军总司令,1950年率残部去了台湾,1965年9月授陆军一级上将。1981年在台北病逝,终年85岁。

  陈济棠是广东防城(今广西防城港)人,当时防城港还属于广东,所以陈济棠也是广东人。他长期在粤军任职,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一师师长,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时,陈济棠留守广东,担任钦廉警备司令。后来被迫出国考察,1927年宁汉分流后他回国投靠了蒋介石,回到广东东山再起。

  不久他通过“张黄事变”被蒋介石任命为第四军军长,1929年又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八集团军总指挥,统领广东海陆空三军,掌握了广东省党政军大权,人称“南天王”。1935年陈济棠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军衔,是当时的九个一级上将之一。

  1936年陈济棠联合桂系反蒋,失败后去了国外。1937年抗日战争全方面爆发后,陈济棠回到国内,任国民政府委员及最高国防委员和战略委员。抗战胜利后,陈济棠被任命为海南特区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1950年陈济棠去了台湾,1954年因脑血栓去世,终年63岁。

  蒋光鼐是广东东莞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1925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成立后,蒋光鼐担任第十师副师长,1927年升任第11军副军长。1930年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上将兼淞沪警备司令。

  淞沪抗战时,蒋光鼐担任总指挥,率领十九路军将士奋勇抵抗,给日军以迎头痛击。期间打的日军先后四次更换主帅,死伤近万人。1933年与李济深、蔡廷锴等发动“福建事变”。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先后任第四战区参谋长,第七战区副司令长官等职,领上将军衔。不过这一时期他手上已无兵权了。新中国成立后,蒋光鼐历任广东省政府委员,纺织工业部部长,1967年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

  蔡廷锴是广东罗定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他也是从大头兵做起,到1926年底他已是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副师长,1927年蔡廷锴跟随叶挺参加了南昌起义,不久脱离起义队伍。1928年,奉调海南岛“围剿”琼崖红军。其间也参与当地剿匪。

  1931年蔡廷锴率部参加了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打的日军先后四次更换主帅,死伤近万人,1933年与蔡廷锴、李济深等人发动了“福建事变”。

  抗日战争时期蔡廷锴曾任国民党军第六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两广边境司令等职,在两广指挥作战,1940年因受蒋介石排挤而去职。1946年与李济深等在广州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8年1月在香港参与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新中国成立后,蔡廷锴担任过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副主席、民革副主席等职,1968年逝世,享年76岁。

  李汉魂是广东吴川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1925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成立后,李汉魂担任第十二师参谋长,北伐战争时他先后担任第十二师第36团参谋长、团长、第25师师长等职。此后的10年间李汉魂参加了国内的混战。

  1937年抗日战争全方面爆发后,李汉魂相继担任第64军军长、广东省政府主席、第35集团军总司令等职,参加了兰封会战、武汉会战、粤北会战等大会战。

  抗战胜利后,李汉魂基本上担任的都是一些虚职,期间还出国考察,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在美国定居,1987年在美国纽约逝世,终年93岁。

  吴奇伟是广东大埔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国民革命时期,他参加了统一广东诸役和北伐战争。在十年内战中,参加过对中央苏区的第四、五次围剿。红军长征后,他率部追击红军至四川。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奇伟坚决全力抗日,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4军军长、第九集团军总司令、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长江上游江防军总司令等职。相继参加了淞沪会战、万家岭战役、南昌会战、鄂西会战等大会战。

  抗战胜利后,吴奇伟辞职回到广州闲居,1949年5月吴奇伟策划了粤东起义,通电与蒋政权决裂,宣布投奔,1953年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

  黄琪翔是广东梅县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1920年调回保定军校任炮兵队队长,陈诚是他队上的学生。北伐战争时期,黄琪翔曾担任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立下了诸多战功,成为北伐名将之一。十年内战期间,黄琪翔被迫出国。

  1937年抗日战争全方面爆发后,黄琪翔先后担任中将高级参谋、训练总监炮兵监、第九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远征军副司令长官等职。相继参加了淞沪会战、枣宜会战、滇西反攻战等战役。

  抗战胜利后,黄琪翔第一个以现役军人的身份,公开声明:“从此退役,绝不参加内战。”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司法部长、国家体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70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罗卓英,广东大埔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炮兵科毕业,与陈诚是同学,他的升迁之路绝大多数都是追随者陈诚的。早年间他也参加了第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18军成立扩军后,罗卓英担任第11师的师长,1934年陈诚辞去18军军长职务后,罗卓英接替他担任军长。

  抗日战争全方面爆发后,罗卓英率部参加了很多次大的会战,淞沪会战罗卓英率领18军奋战于罗店、宝山,与日军反复较量,使日军未能跨越浏河、嘉定之线集团军副总司令和总司令。后来的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上高会战和长沙会战,罗卓英都率部奋战在前线。上高会战中罗卓英重创日军两个师团及一个混成旅团,使其伤亡总数高达15000余人。

  1942年,罗卓英出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率领十万大军跨出国门,驰骋缅甸,先后获得同古大捷和仁安羌大捷,可是由于复杂的战场环境终究是败于日军,转到印度。

  解放战争时期,罗卓英绝大多数都是跟着陈诚,先是一起到东北,东北失败后又到台湾,辅佐陈诚一起经营台湾,1961年在台北病逝,终年65岁。

  上述10位广东籍的国军名将,均身居高位,他们大多数都是成名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又投入到抗日战场上,尤其是薛岳和罗卓英,全面抗战的八年一直活跃在战场上,期间也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可惜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他们也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有的跟着蒋介石继续打内战,有的加入到人民的阵营中,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