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墨客倚剑觅封侯
唐代有许多著名诗人,如诗骨陈子昂、诗佛王维、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他们有一个一起点,便是都当过拾遗,连诗仙李白也不破例。
唐代有许多著名诗人,如诗骨陈子昂、诗佛王维、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他们有一个一起点,便是都当过拾遗,连诗仙李白也不破例。
唐代有许多著名诗人,如诗骨陈子昂、诗佛王维、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他们有一个一起点,便是都当过拾遗,连诗仙李白也不破例。
拾遗是谏官,武则天时期始设的从八品上官职,选拔规范极高。当过拾遗的诗人,度过了怎样的人生?
50岁之前,他是一介失意墨客,渴求功名而不得;50岁之后,他屡受朝廷重用,晚年更是加官进爵,走上人生巅峰。
“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罢了。”《旧唐书》中如是说。的确,放眼整个大唐,诗人封侯的只要高适。人们都说他大器晚成,却不知他蹉跎半生,从未抛弃万里封侯的愿望。
高适身世渤海高氏,宗族世居洛阳。他生年不详,有学者揣度为公元700年(或之后)。其父高崇文曾任韶州(今广东韶关)长史,因而高适少年时到过岭南,不过,他大多数时刻都在洛阳日子,这里有他的不少亲朋。
从高适被称为“高三十五”来看,他在本家兄弟中排行较小。父亲垂暮且长居外地,使他少了许多束缚。史载高适虽也读书,但“耻预常科”,即看不上正常的科举之路。他专心想走捷径,期望有朝一日能“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高适为什么有这个主意?由于他本是将门之后。他的祖父名叫高侃,是唐高宗时的名将,曾生擒突厥车鼻可汗,后来官至安东都护。高适也想像祖父相同建功立业,他觉得本身缺的仅仅一个时机。
20岁那年,时机来了。在后来的《别韦从军》一诗中,高适说自己“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他以为朝廷招贤纳士,自己定会得到欣赏,哪料“布衣不得干明主”,他只能从哪儿来还回哪儿去。
但是,另一重窘境摆在面前:父亲高崇文逝世了,要从外地归葬洛阳。亲朋卖了他的旧宅处理凶事,等高适西行回来,发现了自己已无容身之地。他只好随族侄高式颜东去梁宋,并在宋州(在今商丘)一带逗留下来。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高适的人生开端步入另一个阶段。他也结交,也游历,但更像清贫度日的农民。30多岁时,他曾赴京参与“王霸科”考试,再次落第。一贯自视甚高的他,面临故友也只能宣布“京洛多至交,谁能忆左思”的慨叹。
高适性情豪宕,斗气敢言,他不想一辈子当文士,更神往“万里不吝死,一朝得成功”的军旅日子。
公元738年,他作了名篇《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皇帝十分赐色彩……”但是,其时的他报国无门。
公元744年,他的日子有了一抹亮色。这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在洛阳遇到杜甫。李杜同游梁宋见到高适,三人又同游山东,访问东海太守李邕。后人视此为文坛一大盛事,但对其时的三人来说,一朝别离,谁也说不准命运将走向何方。
在高适落魄的时分,他还遇到过琴师董庭兰,并作有《别董大》二首。《其一》中的名句“莫愁前路无至交,天下谁人不识君”煽动过无数人,《其二》则写尽了日子的困难:“六翮(音同和)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老公贫贱应未足,今天相逢无酒钱。”
不管怎样,高适的才调是掩不住的。公元749年,经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高适总算“授封丘尉”,有了一个小小的官职。到差后,他受命到河北送兵,途中写下《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土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比及头发都白了,高适总算有了一官半职。但是,正如他在《封丘作》中所说,“拜迎长官心欲碎,抨击黎庶令人悲”的日子有什么含义?没过多久,他爽性辞了职。
高适真实的人生转机,出现在公元753年。其时经田梁丘推荐,他进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幕府任掌书记,从此开端了快速升官之路。
哥舒翰是一代名将,仅仅英豪暮年,次年又因风疾行动不便,只得回京养病。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迸发,唐玄宗将平叛的重担交给了他。高适也因而官拜左拾遗,不久又转督查御史,帮忙哥舒翰镇守潼关。
其时,哥舒翰想以逸待劳,坚守潼关,但在杨国忠的煽动下,唐玄宗一次次下诏催他出战。迫于君命,哥舒翰恸哭出关,成果被叛军杀得惨败。
公元756年,潼关凹陷,哥舒翰被擒往洛阳,后来遇害。唐玄宗西奔入蜀,乱军之中的高适又该怎么办?
关键时刻,高适决议去追唐玄宗。他尽管当左拾遗时刻不长,但要尽到谏官的责任,将潼关失守的原因说出来。
所以,半道追上唐玄宗后,他上了一道《陈潼关败亡局势疏》,说哥舒翰从来忠义,虽老病但无罪。潼关失守是宦官监军误国,他曾因而与杨国忠争辩,但杨国忠不听,致使最终变成大错。
唐玄宗以为有理,很快将高适迁为侍御史,不久又擢为谏议大夫。其时唐肃宗已在灵武登基,唐玄宗不知情,还下了“以诸王分镇”的诏令。高适竭力对立,不久,公然传来了永王李璘谋反的音讯。
唐肃宗以为高适很有远见,遂将他召来议事。高适断语永王很快就会兵败,不足为虑。朝廷便录用他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与其他将领一起平叛。
这是公元757年,高适从一名谏官转为手握实权的节度使。暴乱很快被平定了,他却没能回朝,由于遭到大宦官李辅国忌恨,他被派到洛阳当了太子詹事。
其时,李白因跟随永王而获罪坐牢,曾写诗向高适求救。高适境况奇妙,好像没有出手,后在他人的营救下,李白被革除死罪,放逐夜郎。从此,他们的人生再也没了交集。
“前年持节将楚兵,上一年留司在东京。本年复拜二千石,盛夏五月西南行。”公元759年,在洛阳闲居近一年的高适再获重用,到四川当了彭州刺史,后又改任蜀州刺史。他与已在成都的杜甫多有交游,杜甫也有诗说两人“友谊老更亲”。
公元762年,唐玄宗、唐肃宗父子先后驾崩,唐代宗继位。高适被录用为成都尹,次年又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其间他与吐蕃作战失利,后回朝担任刑部侍郎,进封渤海县侯。
这位高歌“功名万里外,心思一杯中”的边塞诗人,总算完成了多年来封侯的愿望。
公元765年,高适卒。他跌宕起伏的终身似乎告知世人:愿望总要有的,说不定哪天就会完成。不是吗?(洛报融媒·洛阳网首席记者 张广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