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调研必备!商圈饱和度与商业需求计算方式(附公式)

发表时间: 2024-06-22 作者: 国外案例

  本文从租金、物业经营、商铺面积需求等方面分析商圈饱和度与商业需求的计算方式,为调研、策划人员提供参考。

  商圈饱和度是判断某个地区同类商业竞争激烈程度的一个指标,通过计算或测定某类商品销售的饱和指标,能了解某个地区同行业是过多还是不足,以决定是不是选择在此地开店。

  商家决定是不是进入某市场前,首先要测算该市场是不是已经饱和,也就市场是否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当饱和度较高时,剩余空间存在限制,不宜进入,但当饱和度较小时,说明市场空间很大,有很大的拓展机会。

  其中,IRS是某地区某类商品商业圈饱和指数;C是某地区购买某类商品的潜在顾客人数;RE是某地区每一顾客平均购买额;RF是某地区经营同类商品商店营业总面积。

  IRS本意就是指每平方米零售面积负担的购买额或销售额数。人们自然地根据此数的大小,来判定一个地区或商圈的零售设施是否饱和。该指数越大,表明该地区零售设施越缺乏;反之,则表明该地区设施越饱和。如果已知A区域饱和度为20000元/平方米,另一类似B区域饱和度为13000元/平方米,说明A区域的市场容量较大,商业设施还有逐步扩大的空间。

  在商业地产项目投资决策中,对某个城市的商业发展发达程度的判断十分重要,这将直接影响项目的成败。该城市究竟是商铺供过于求还是供不应求,判断的标准是什么,怎么样做定性定量的分析,本文将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商铺也是一种商品,因此,根据西方经济学中对商品需求的定义,城市商铺需求是在一定的租金水平下,经营者愿意还可以租赁的商铺面积。

  在实际运作中,并不是所有商户都通过租赁方式来获取商铺的使用权,也有少数商户自购商铺自营,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能够最终靠相关的财务计算换算成对应的租赁价格。

  商铺面积的需求,直观的来说,分为两种,分别是经营用需求和投资用需求。经营用商铺的购买者或租赁者为经营业主,而投资用商铺的购买者为投资者,两者购买的目的不同,但是投资者投资收益的实现依赖于商铺价值的升值和稳定的租金收入,归根到底还是依赖于当地实际的商业需求,因此,这两种不同的购买人群都基于同一种需求:城市人口的实际购买需求。

  1)与城市人均GDP之间的关系:人均GDP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商业是依附于经济的,所以城市商铺需求与城市人均GDP有关。

  3)与城市人口数量有关系:城市人口就是消费人口数量,商业与消费有关,人口数量多意味着需求相应增加因此商业服务的供给同样会增加。因此人均商业面积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但不是唯一的参数。

  4)与城市的人口递增率有关:对于递增率的分析是希望可以把握发展的趋势。人口的递增率与下面要提到的城市商业面积递增率有直接相关的关系。

  6)与城市人口的收入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为何?商业需要消费力来支撑,城市人口的收入支撑商业的发展,可支配收入与商业面积容量直接关联。

  7)与一个城市或地区所辖面积有关。为什么呢?关于商业的面积大多数在统计人均商业面积,但是人口和土地的关系没有反映出来。土地上说承载的商业面积与所辖面积之间的比例关系能够准确的看出商业的集中度或者说是单位商业面积服务人口的重复率,重要的指标就是每单位营业面积的营业额(零售商业称之为“平效”)。

  8)与很多类型商业的租金水平以及涨幅有关系。租金水平是商业发展水平和商业容量的侧面体现。

  按照零售饱和理论,只有在零售饱和度大于平均值的情况下,才有机会在商圈内开设商场的可能(设定商圈内主要竞争对象是主力商店,临街商铺不计入饱和度计算的营业面积内)。

  商业地产饱和程度也与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其增长程度有关,如果现在**城市人均商业面积1平方米算饱和的话,将来随着时下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消费能力的增强,1平方米也就不再是城市商业地产饱和度,应该是高于1平方米的。

  公式二:(商品平均售价-商品平均成本)×商品总数≥城市商业地产平均租价×城市商业地产总面积

  (商品平均售价-商品平均成本)/商品平均售价×城市居民总数×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城市商业地产平均租价×城市商业地产总面积

  商品销售毛利率×城市居民总数×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城市商业地产平均租价×城市商业地产总面积

  (商品销售毛利率/人均商业地产面积)×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城市商业地产平均租价

  1、确定待调查商圈的范围、线路,主要调查项目及各项数据指数,确定信息源。

  2、确定具体调查项目,包括各个商场年销售额、平效、更档次品牌平效、客单量、客单价、消费者购物频率、主要购物时间段等等。

  3、调查商圈及周边状态、商圈内主要零售业态、服务行业经营状况、商圈内消费者及其消费行为做出详细的调查和确定,并保证信息源自相对准确。

  4、收集数据来进行汇总,结合公司调查的战略目的和预期,利用各种零售分析模块做多元化的分析,结合调查手段和途径进行加权修正。

  商圈分析是经营者对商圈的构成情况、特点、范围以及影响商圈规模变化的因素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为选择店址,制定和调整经营方针和策略提供依据。

  新设零售在选择店址时,关系力求较大的目标市场,以吸引更加多的目标顾客,这首先就需要经营者明确商圈范围,了解商圈内人口的分布状况及市场,非市场因素的有关联的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经营效益的评估,衡量店址的使用价值,按照设计的根本原则,选定适宜的地点,使商圈、店址、经营条件协调融合,创造经营优势。

  零售店为取得竞争优势,广泛采取了非价格竞争手段,如改善形象,改善服务,加强与顾客的沟通等,这些都需要经营者通过商圈分析,掌握客流性质、了解顾客需求、采取针对性的经营策略,赢得顾客信任。

  商业企业经营方针、经营策略的制定或调整,总要立足于商圈内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的现状及其发展规律、趋势。通过商圈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经营者明确哪些是本店的基本顾客群,哪些是潜在顾客群,力求保持基本顾客群的同时,着力吸引潜在顾客群。制定积极有效的经营战略。

  零售店经营的一大特点是资金占用多,要求速度快。零售店的经营规模受到商圈规模的制约,商圈规模又会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商圈规模收缩时,零售店规模不变,会导致流动资金积压,影响。因此,经营者通过商圈分析,了解经营环境及由此引起的商圈变化,就可以适时调整,积极应对。

  本文分享自商业地产云智库,版权属于原本的作者所有。转载好文目的是增进业界交流,若作者和原始出处不准确还望谅解修正,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会马上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中购联成立于2002年,是中国最早和最大的购物中心产业服务平台。拥有1000家机构会员,3000位精英会员,300位专家委员及智库系统。联系我们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