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哈利•波特》:魔法不仅是咒语更是友谊和勇气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全八部重映,是让无数影迷感到振奋的事情。重映一周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本次重映票房已经突破5000万,可见粉丝们依旧愿意为这部诞生于23年前的经典作品买单。
为了迎接此次“返校”,有的观众穿上魔法袍、手拿魔杖走进影院,合理上演属于成年人的过家家。对于从小看着《哈利•波特》长大的人来说,这一个故事不再是一个虚构世界,而是切实地在内心深处构建起了一块精神领地,可以在此汲取养分,安抚自我。有网友说,“宁愿相信自身是麻瓜,也不相信这样一个世界没有魔法。”
自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问世以来,已经被翻译成77种语言,所有版本总销量超过4.5亿本,由其改编的系列电影总票房达78亿美元,可见其吸引力与影响力之大。通过《哈利・波特》,J•K罗琳构建了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奇幻世界——这里有神秘的魔法学校霍格沃茨,古老的城堡、会移动的楼梯、会说话的画像、刺激的魁地奇球比赛、学习各种咒语的魔法课……处处充满了想象力。
凡是童年时期或青春期时读过《哈利•波特》的人,大抵都会有这样的幻想:也许哪天会有一只猫头鹰来敲我家的窗户,给我送来霍格沃茨的通知书;也许火车站台的某一根柱子里,会隐藏着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穿进去就能通向一个崭新的魔法世界……
在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书中那一幕幕经典场景都被具象还原了:对角巷里充满了神奇事物,古灵阁下面的火龙、奥利凡德的魔杖店、猫头鹰海德薇;火车推车上满载着巧克力蛙、怪味豆;性情古怪的分院帽高声念出“格兰芬多”;画像中的人物会互相交谈、串门,楼梯会根据时间和需求变换方向;魔法课上反复练习“ 羽加迪姆勒维奥萨”咒语;身着隐形衣的深夜冒险……
虽然20多年前的电影技术已相当成熟,但是在拍摄时,影片还是大量使用了实物和实景拍摄。比如霍格沃茨大礼堂里的悬浮蜡烛,就是工作人员用细细的鱼线在桌子上方吊了几百根蜡烛,再由滑轮系统操作而产生的动态效果。还有观众喜爱的飞天扫帚戏份,也是实景拍摄。与今天大量使用CGI特效的电影相比,《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呈现出独特的古典质感,与霍格沃茨的气质更加契合。
影片中,哈利•波特的扮演者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当时和主人公一样,只有11岁。经过千挑万选的选角,丹尼尔是在距离开拍只有两个月的时候才被发现,而赫敏的扮演者艾玛•沃特森和罗恩的扮演者鲁珀特•格林特则是零表演经验。“他们看起来就像是从书里跳出来的”,“三小只”就此敲定。
起初,丹尼尔的父母并不同意儿子出演,因为这是一个长达10年的电影项目,“这对他一生的影响太大了”。后来丹尼尔曾经开玩笑说,自己去世时,出现在讣告上的第一句话一定是“出演过哈利•波特”。
除了水灵灵的“三小只”让人怀念,影片中的逝者更让人感受到岁月逝去的哀伤。第一任邓布利多校长的扮演者理查德•哈里斯在影片上映后的第二年便去世,饰演海格的罗彼•考特拉尼于2022年去世,扮演麦格教授的玛吉•史密斯则在今年9月27日刚刚去世。在霍格沃茨里,邓布利多的保护和引导,始终为哈利对抗黑暗势力兜底;麦格教授对于哈利悉心关爱,引荐他进入魁地奇球队,送给他光轮2000飞天扫帚;身形魁梧的海格常常会出现纰漏,但永远是哈利他们最信赖的大朋友;更有斯内普教授面冷心热的默默守护。
在《哈利•波特》的第一部电影中,观众见证了哈利、罗恩、赫敏三个人从火车偶遇到成为格兰芬多学院的同学,逐渐熟络并结成死党,发展为一生的挚友。当马尔福奚落罗恩的穷酸时,哈利拒绝与马尔福握手,维护了朋友的尊严;在面对巨怪的威胁时,哈利和罗恩毅然决定去寻找赫敏;在禁林遇到危险时,他们彼此扶持,一同面对未知的恐惧。
其实哈利并非是天资过人的魔法师,在他面对各种困难挑战时,友情成为了他最坚实的后盾。在面对危险的巫师棋关卡时,罗恩勇敢地牺牲自己,为哈利和赫敏争取了前进的机会。当哈利打败了伏地魔之后,跑回去感谢赫敏的帮助,赫敏说,自己只是靠书本和小聪明,“比这更重要的,是友谊和勇气。”这成为了他们在魔法世界中最强大的力量。
重温《哈利•波特》,当年的青少年们已经成长为了中年人。如今回看,影片中吸引人的不仅有那个奇异瑰丽的魔法世界,更被“三小只”身上呈现出的友谊和勇气所感动。因为长大后才发现,虽然现实中不会存在魔法,但若能够拥有友谊和勇气,亦可抵抗真实生活的磋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