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发球上网战术过时 桑普拉斯代表作-搜狐体育

发表时间: 2024-06-11 作者: 新闻中心

  另一位发球上网的宗师级人物是女金刚纳芙拉蒂诺娃,她的话也许可以很简明扼要地概括球拍变化给球员打法带来的影响,她说:“球拍材质的改进,给底线抽球带来的帮助要远大于给截击带来的益处。”

  从木质到合金再到碳纤维,球拍以更轻、更硬、更具弹性以及更大拍面的变化,改善着球员的场上表现,具体说就应该给球员带来更快的拍头速度,从而提升球的飞行速度以及自转速度。

  球线方面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聚酯线在弹性、稳定性以及准确性上的功能突破,慢慢的变多的职业球员选择用聚酯线(以力士浪为代表)来代替羊肠线,这不仅是节省本金的考虑,更是由于这种人工合成球线的科技含量,能够保证球员在全力高速挥拍时依然能对来球的进行扎实包裹以及对落点的精确操控,并能制造更多的旋转。

  越来越快和越来越转,是球拍以及球线的改良对球速所带来的直接后果,而这两点变化,对发球上网都是破坏性甚至是毁灭性的。

  继续套用“女金刚”的说法,新式球拍给接发球带来的帮助,要远大于给发球带来的好处。

  十年前,美国《网球》杂志曾经让当时最好的“飞弹专家”菲利浦西斯做过一个实验,分别用木质球拍和碳素球拍来发球,结果测得的发球时速差只有2公里。从当年的菲利浦西斯、鲁塞德斯基、伊万尼塞维奇、克拉吉塞克到如今的罗迪克、卡洛维奇、柳比西奇、邓特,经过了十年两代“发球炮手”的更迭,发球绝对时速的纪录也只提高了10公里左右。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刚刚过去的这十年,网球单项技术的最大突破就是接发球的全面升级。可以说接发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一项被动技术,提升到攻防转换枢纽的战略地位。

  十年前,阿加西的接发球技术独步天下,但现在能达到他那样水准的“接发专家”何止一个:费德勒、纳达尔、穆雷、德约科维奇、达维登科、费雷尔、纳尔班迪安、休伊特……当年阿加西站在底线上接发靠的更多是天赋,主要是出众的反应速度和手眼配合能力,而现今球员却能借助高科技球拍,用更远的站位来化解球速的压迫,并在底线后两米轰出比阿加西还快、旋转也更强烈的回发球。

  当接发球相对于发球还处于弱势地位时,经典的发球上网打法还是有一定生存空间的,以埃德伯格的打法为例:他的一发和二发球速相差不大,以侧上旋和切削发球为主,时速在160公里到190公里之间,不过分追求ACE球,通过上网占据空间和时间优势来得分,是标准的发球压迫、一拦截深、二拦推空挡的“发上三板斧”,顶多再来个后场高压球。

  但问题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新世纪,以这样的发球速度根本没办法压制住慢慢的变快的回发球,所以桑普拉斯采用的是一种改进型的发球上网打法:一发二发全面提速,时速在180公里到210公里之间,增加平击球比例,落点更精确刁钻,发球局必须以较多的ACE或直接得分来构筑屏障,而为了对付慢慢的变多过网急坠的回发球,桑普拉斯将原本只是中场过渡技术的半截击练就成了一项独门的进攻秘技。

  问题也随之而来,并摆在了桑普拉斯之后的这代球员面前。如果坚持发球上网,必须以高质量的发球作为保障,其中首要的前提就是球速得够快,但太快的发球对上网截击并不有利,因为对方一旦回发成功,你就没有时间来到网前,很可能还处在底线与发球线之间的“死亡地带”。

  于是大部分球员出于安全的考虑,选择在发球之后留在底线,通过抽球的方式来扩大发球所建立的优势,这确实比较稳妥,但有时也会延误战机。费德勒选择了相对积极的打法,他对桑普拉斯的打法做了一些修正和发展,把桑普拉斯商标式的半截击(half-volley,又译为反弹截击)升级为自己招牌式的正拍半场侧身攻。

  这种新式进攻的好处很多,一是抽球比半截击更能打出球速,二是大幅度的侧身让对手无法提早洞察你的出球方向。费德勒这种击球的致死率很高,即使不能打出直接制胜球,也能带来一个准制胜球,留给他的将是一个轻松的截击或高压的机会。

  从埃德伯格到桑普拉斯再到费德勒,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发球上网打法的演变,主要是在上网途中对对方回发球这一拍解决方法的变化:埃德伯格用的是截击,算标准的发上;桑普拉斯更多的使用半截击,只能算准发上;而费德勒选择了半场抽球,已经算不得发上了。也就是说,随着接发球质量提高,球速加快,发球者已经很难从底线“一步到位”抵达网前,即使勉强到位,也特别难找到在网口以上打出从上至下、具有穿透性和侵略性的截击、从而确立优势。

  结论是,在强力网球的时空里,serve和volley之间已经失去天然的因果递进关系,需要填充新技术加以衔接,并建立新的逻辑合理性。

  也许本届温网上的卡洛维奇是一个反例,但他的情况太特殊了,不具备标本意义。卡洛维奇的发球上网只有形式的躯壳而没有太多技术内涵,是他2米08的身高创下的球场几何学奇观。如果说现在大多数都是“发球不上网”选手的话,我宁愿称卡洛维奇的打法是“发球不用上网”,他自己也说过:“我凭借一项技术就能赢得比赛,我真是个天才!”

  还是纳芙拉蒂诺娃的话:“高科技球拍真是了不得,现在随便一个选手都能在底线米开外打出上旋强烈、过网急坠的的穿越球,这在我那个年代真是很难来想象。”

  女金刚没说出的潜台词就是:一个技艺精湛、富有创造力、勇于上网的截击大师,很可能打不过一个龟缩在底线、只知左右奔突的二流球员,这都是新式球拍的“功劳”。

  确实,新式球拍打造了一大批“底线超人”,他们的典型形象是:身材高大强壮(而且会慢慢的高大强壮);有着十项全能选手一样的运动能力(他们从事别的运动也都能干得不错,只是碰巧打了网球);西方式正拍+双手反拍,他们的正反拍都能持续地强力抽球,发球也十分强劲,号称全场型打法,但几乎从不上网,除非是绝对机会,或对方放了一个短球,因为他们太清楚上网的后果了,他们能够打出直线、小斜线以及过顶上旋球等各种穿越球,他们宁愿让对方上网。

  费德勒跟这种形象还是有所差异的,至少他是单手反拍。费德勒目前排名第一,但也是排名前十的球员中唯一的单反,这是一种质量和数量的对比。

  有一种古老的说法:想要成为球王,或在温布顿称霸,必须练就单反。埃德伯格和桑普拉斯都曾为此经历过球技转型的阵痛,在十六岁时由双反改为单反,因为他们被教练告知,要想主导场上局面,必须得有好的切削随球上网(chip and charge),而打这种球,单反要比双反更有优势,同时单反也更便于找到截击的手感。他们后来的成长也部分证明了单反与球王宝座以及温网桂冠之间的关联性。

  费德勒的球技成长却是另一个故事,他没有经历反拍的挣扎,倒是直接把正拍发展为自己最致命的武器。除了前面提到的正拍半场侧身攻外,还有另一项绝技,那就是凌空抽击(drive volley或swing volley)。这本来是那些喜欢大力抽球、截击技术又不过关的女球员的一项发明,但费德勒很自然地将其衔接到自己的发球环节之后,在对方出现高飘回发球时可以一击致命。他不是使用这一组合击球的第一人,却是完成得最流畅的那个。

  温网决赛对阵罗迪克时,费德勒为数不多的发球上网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serve and drive volley的方式完成的,成功率达到惊人的100%,他给发球上网的传统打法带来了新花样。能预见,这种凌空抽击的应用限制范围和频率都会大幅度增加,因为它更好地结合了空间优势和速度力量,是符合现代网球打法的新型杀伤性武器。

  前辈球王孜孜以求的经典技术——切削随球上网(chip and charge),却不可避免地成为新世代网球军备竞赛中的淘汰品,很少还有人主动运用这项看似在发起进攻、实则成为对手穿越靶心的上网技术。

  以现在的“限速标准”来看,削球实在太慢了,根本不让上路,无论你削直线还是斜线,对方都能跑动到位实施穿越。费德勒倒也用过,今年温网半决赛,第三盘发球胜赛局30:0领先时,哈斯当时已经无心恋战,穿越下网,40:0,费德勒紧接着又来了个发球上网,以桑普拉斯式的灌篮高压结束比赛,连续第7次杀入温网决赛。

  费德勒以这种方式向先辈致敬,这也是现今球员选择发球上网的一个典型场景:大局在握时能够尝试一下,即使失去这一分也无关紧要。这种时候,发球上网不是一种冒险,而是一种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