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广州局建立设备改造风险防控新机制
近日,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广州局(下称“广州局”)通过构建新型保护改造安全管控机制,为设备改造升级提供了一套全方位、深层次的风险防控体系,在花都站母线差动保护改造、广州站站用变保护改造等一系列重点改造项目中提前排查并治理缺陷隐患85项,实现了从“被动应对险情”到“主动预防风险”的转变。
为提高作业风险管控能力、高质量完成设备改造升级工作,广州局优化了一系列改造作业现场风险管控措施,利用“人防+技防”理念,多措并举促进电网安全水平提质增效,助力公司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在作业流程方面,广州局利用大数据,基于“项目重要程度”和“实施技术难度”建立改造项目风险评估模型,并依据该模型评估结果,精准、差异化匹配项目管理资源;优化修编改造项目流程指引,重新梳理项目全流程的17个主要节点。在现场作业方面,广州局细化二次作业现场勘查工作,做好危险点分析和预控措施,将风险管控关口前移;精准划定高风险作业屏柜,通过设置屏柜及二次回路可视化警示标志,杜绝误碰、误触高风险回路隐患;推行作业人员“网格化”管理,严控人员交叉作业风险;全面落实《超高压输电公司二次回路作业安全技术措施细则》,提升二次回路风险辨识准确性、安措布置有效性以及现场执行规范性。在配套支持方面,广州局采用“后方专家+前方精兵”联动模式,组建技术上的支持小组及项目实施小组,并组建专家团队开展督查34次;改造过程全面融入作业综合风险研判管控机制,动态监管现场问题。在硬件提升方面,广州局创新设计和应用了便携智能的单兵伏安表、新型带状态监视功能的直流试验电源等设备调试新工具,提前发现设备潜藏隐患,大幅度的提高现场验收效率和质量。
广州局变电一所罗宇航表示,新的保护改造管控机制提高了人员对改造工作的风险预判与实时管控能力,推动了继电保护管理的全面规范化,实现了“零人为”管控目标,进一步构筑了作业现场“安全防线”。(何海欢)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这里面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世界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在数字化快速的提升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长期以来,科学界一致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AI、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涨的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发布——晒晒中国空间站的亮眼“成绩单”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层次地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