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数字化大转型!最新实地走访来了

发表时间: 2023-12-22 作者: 网片

  “滑轨车频繁来回穿梭,高达7米的堆垛机上下游走,将产成品送入立库存放,硕大的仓库中并无一人,全方位实现无人化出、入库作业”,记者在纸业龙头

  位于广东江门的一家造纸行业上游企业负责人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3年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整个投入了400万元,但每年仅节省的能源成本就已经高过当时投入了。”

  这一系列表象背后,是数字化所带来的功效。实际上,数字化转型并非近年才被市场各方提出的新生事物。

  在《十四五规划》中,数字化转型便有论述:“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建设数字化的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这充足表现了国家对数字化转型的迫切要求。

  尤其是在制造业方面,数字化转型事关制造强国战略,同时也与“数字中国”建设同频共振,受到格外的重视。数字化转型已经被视为企业“必答题”。

  不过,在这新一轮浪潮面前,不少企业一方面对数字化转型认知不足,另一方面,高昂的前期投入也成为转型的“绊脚石”。“不敢转、不知道如何转”,是当下不少企业所共有的心态,尤其是中小企业。

  那么,数字化转型何以被视为“必答题”?有什么必要性?对公司而言具有何价值?能够解决企业哪些痛点?带着这一系列问题,中国基金报记者近日连续走访多家率先“吃螃蟹”、已实施数字化转型多年的企业,以探寻一系列问题的答案。

  “最近两年,原材料价格一直在上涨,再加上造纸行业的高能耗所造成的成本高企,对生产经营造成了一定困难,”国内生活用纸巨头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总部位于广东江门,江门造纸业是亚洲最大的造纸产业集群之一,江门也成为广东省三大造纸基地之一,同时还是中国印刷产业基地。

  正如上述人士所言,2021年以来,受到国际局势动荡等因素影响,纸浆价格于期内长期处在高位。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1年底,纸浆价格在5500元-6000元/吨徘徊;而2022年底,纸浆现货价格报价已飙升到7400元-7800元/吨。

  最近两年维达国际的业绩表现同样受到成本上升的影响,盈利能力出现下滑。在2022年,维达国际实现盈利收入194.18亿港元,同比增加4.0%,但毛利润为54.83亿港元,同比下降16.9%,其净利润则仅为7.06亿港元,同比下滑达到56.9%。

  在毛利率方面,该公司2022年较2020年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净利率也从2020年中的近12%减少至3.6%。但摆在维达国际面前的远不止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这一个难题。

  据相关人士介绍,在实施数字化转型之前,公司还面临这生产实时透明化不足,主要设备在电价峰期运行时间过长、谷期利用不够的问题,而且,如果依靠人工调整,时间把握准确性和稳定能力又不能保证。

  众所周知,工业用电价格存在波动性,而造纸业又高能耗行业。一般而言,峰值用电时间段为上午8点到中午12点和下午5点到9点,这个期间用电最贵。而夜间0点到上午8点为谷值,电价也相对最便宜。

  因此,这家生活用纸巨头面临两个选择,要么高原材料成本、高能源成本侵蚀利润,要么果断作出变革。维达国际选择了后者。

  “对原材料打浆是能耗最高的环节,我们过去打浆机器运行不够精细,经常在电价峰值运行,电力成本一直很高,”前述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不过在实施了数字化后,公司可以通过数据判断机器运行的能效,以便更多让机器在电力谷值时运行,达到节能效果。

  “实施数字化之后,能大大降低生产能耗成本5-10%,之前预计能达到5%就已经很满意了,”该人士颇有超预期的感觉。该人士同时表示,在造纸行业,尤其是仓库存储成本、运输成本也较高,大概占到10%以上。“实施了数字化转型后,基本上这两大环节用人大幅度减少,成本自然降下来了。”

  实际上,有这一感受的还有另一家企业。记者实地走访了位于广东江门的新华胶丝厂,这家企业是造纸环节的上游企业,其主要营业产品为造纸过程中所用的耗材胶丝。该公司国内胶丝市场市占率达到30%左右。

  该公司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公司去年营收大概在5000万左右,行业毛利率约为8%-10%,而完成数字化转型精细化用水电后,水电成本下降10%,而水电成本在总成本中约占三成,一年省下的成本接近150万元左右。

  “我们开始数字化改造三年共计投入400万元,包括底层数据的采集、软件、光伏设备,单在机器改造上,就花了半年时间,”该人士对记者表示。不过该人士现在看来,这笔投资是物有所值。“过去需要采集2天的数据,现在可能10分钟就搞定,”该人士直言。

  记者在现场还观察到该公司光伏发电的实时情况,每日发电数据清晰透明。据了解,光伏系统所产出电力直接投入该公司生产,逐步降低了公司工业用电方面的支出。

  数字化所带来的改变不单单是降本,增效是“硬币的另一面”,这两者紧密相连,并不割裂。

  记者在维达国际的仓库中看到“科幻”一幕:滑轨车频繁运送存货来回穿梭,高达7米的堆垛机上下游走、将产成品送入立库存放,在硕大的仓库中并无一人,全方位实现无人化出、入库作业。

  根据公司方面透露,江门厂区年产能在26万吨,在整个生产车间,除了最后产成品搬上车辆外,从生产到入库基本上没有工作人员存在。

  实际上,释放人员的生产力到更有价值的位置,是所有制造业企业竞相追逐的目标。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也曾直言,“我们现在有66万员工,总装线点干到晚上,都是重复干同样的活。能不能用机器来干,不用人来干,我们最需要的是产线无人化。”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人员生产力释放之外,数字化还带来了制造工艺上的稳定性。

  维达国际相关负责人和记者说,和大多数造纸企业一样,维达对纸张质量的检测也是采用离线万米的母卷生产完成后,只测量最后一米的质量信息。纸张质量并没有实现实时的完全检测,如果检测的纸张存在质量上的问题,5万米的母卷也随之成为不合格品。

  据他介绍,能够最终靠建立AI模型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质检数据、浆板数据、磨浆数据、纸机运行参数进行数据建模,再经过数据模型的计算得到每一米纸张生产的全部过程的质量参数,以此来实现纸张质量的实时在线全检,防止不合格纸张流入后续工艺。“我们实际上向想把工艺固化下来,通过算法形达成整个工艺过程中的平衡。”

  有同类感受的还有广汽研究院,作为广汽这家头部车企的“脑中枢”,广汽研究院把控着每一款车型开发的源头。数字化的增效功能也体现在其车辆研发、设计以及验证每个环节中。

  据广汽研究院相关负责的人介绍,数字化转型一方面体现在提升产品成功率这一环节,另一方面也会明显促进研发周期缩短和研发质量提升。

  “在数字化改造之前,传统车企会面临各种数据困难。首先对客户的真实需求、用户的应用场景并未完全掌握,不够清晰。比如一个新车型开发之前要进行调研,传统车企调研不论是多少个人、多少天、调研多少客户,选取样本仍然是小样本,”上述人士举例。

  在他看来,过去研发不少车型所涉及功能,最终可能并非是用户想要的,例如定速巡航功能。“通过已售车辆在用户实际使用时所反馈的数据,例如某项功能使用频率,实际上能够得到大量有关数据,而这一些数据才是真正有助于提升产品成功率的要素,”上述人士直言。

  另外,该人士还表示,通过数字化转型,可将过去需要物理样车的场景搬到虚拟空间中进行,例如风洞测试,“这样做才能够大幅度减少样车的投入成本,毕竟一台样车价格比实际车型高出不少,我们测算能够大大减少接近30%的样车投入。”

  据了解,在智能网联研发技术领域,广汽研究院80%以上的技术测试都能通过数字化手段自动进行,能将系统测试周期从1个月缩短到1周,并能支持20个整车项目同时来测试,满足软件快速迭代的需求。与之相应的,车辆整体开发周期也会相应缩短,“一个车型36个月开发周期,可能就变成12个月、10个月,”上述人士表示。

  除了此次走访的多家企业外,数字化转型在非制造业领域也有着明显增效作用。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有关人员也和记者说,对于过去繁杂的客服环节,公司通过智能客服及贷后资产管理平台,促进客服效率提升了40%,营销和贷后管理效率提升2倍,客户满意程度提升20%。

  今年2月27日,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业内普遍预计,各地将会抢抓数字中国基本的建设成效,加快促进数字产业落地将成为新常态。

  在这一背景下,包括华为在内的巨头也将数字化转型提升至战略位置。在华为2023年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孟晚舟在她首次以轮值董事长身份发表公开演讲中便强调,将成为全世界关键驱动力,华为将在联接、计算、存储、云等方面保持投入,助力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她预计,数字化是全行业的共同机遇,2026年全球数字化转型支出将达到3.41万亿美元(约23.46万亿元人民币)。能够被华为视为“战略重心”的领域,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过,从企业已推进数字化转型所处的阶段来看,大多数企业还处于转型初级阶段,转型成熟或者已完成数字化转型的企业相对较少。

  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统计,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76%的公司已开始推进数字化转型,其中制造业企业最多为358家,信息技术企业居次位为45家,金融业25家。从企业规模来看,74%为大规模的公司,23%为中型企业,小企业仅占比3%。

  能够实实在在降本增效,中小企业何以推行速度缓慢?据记者了解,前期投入不菲的费用是主要障碍之一。

  前述新华胶丝厂人士分解了其三年400万元投入:第一年50万元,第二年100万元,而第三年则为250万元。

  并不是所有中小企业最初都有决心迈出这一步。位于深圳的一家小企业负责人直言,“我们公司一年的利润也就百来万,但改造产线前期的一次性投入就是百万级。若遇到行业状况较差,金钱上的压力会很大。”

  在他看来,如果行业不稳定,能够大大减少员工,但固定资产投入后,则难以变现。事实上,这也是众多中小企业主普遍心态。就连已经在数字化转型的新华胶丝厂人士也坦言,“我们在三年前启动数字化转型,当时依旧很犹豫,因为三年投入成本不小,这个成本能不能收回,当时来看都是未知数。”

  举例来看,广东已经在这一方面作出先行示范,包括佛山、江门在内的多个制造业密集城市,已相继出台支持政策。

  以记者走访调研的江门为例,江门为了让企业“敢转、会转”,在三方面作出尝试。其一是积极申报省级数字化转型项目,至今累计帮助江门市企业争取到省上云上平台、工业互联网标杆扶持资金4844.27万元;其二,申报2022年省级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项目,为江门市金属制作的产品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工作争取得到省级2000万资金;其三是推动市级网专项资金落到实处,从2021年开始连续三年,市级财政计划每年安排2000万元,为江门市制造业公司可以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另外,早在2020年11月,江门市便与华为便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建华为(江门)网创新中心。创新中心为江门制造业公司可以提供所需的技术要素、生态要素、人才要素,帮助江门市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据记者了解,创新中心已为市内50家公司可以提供工业数字化转型平台服务。其中,6家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企业,12家中小型企业上云上平台。3个产业集群共20家企业得到补贴;所服务的企业覆盖产业,如:电子制造、装备制造、不锈钢制品、造纸及印刷、家电等。

  这或许只是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城市样本。在业内看来,数字化转型也是条必走之路。正如此次调研中一位受访企业人士所言,“没有数据哪有数字化转型,企业最后比拼的是成本和效率,最终要看谁掌握数据更多,谁数据利用率更高,谁就有更大概率胜出。”